如何利用数据使城市治理更智能?南京给出了答案。依托《江苏省数据条例》实施,南京以“城市之眼”平台建设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为核心引擎,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和训练,加速实现从“人盯屏幕”到“机器慧眼识城”的跨越式转变。通过整合数据资源、AI算法、视频自动识别等让城市治理“画龙点睛”,各级平台建设运维成本显著降低30%,大模型算法生产效率飞跃提升80%。
“城市之眼”平台首页
一网感知效率高:城市运行“尽收眼底”
中考高视频保障
仅2025年上半年,平台新增视频接入2.1万路,并广泛集成物联设备8.6万个,从充电桩状态到消防监控,从交通流量到市容环境,城市的“呼吸”和“脉搏”一览无余。
过去各部门数据不通,现在“一张网”共享,效率大不一样,平台已向应急局及各区城运中心等13个部门高效共享视频资源1.5万路、物联设备数据超10万个,打破信息孤岛,实现城市运行体征“一网感知”。
算法赋能“智慧脑”:AI让城市“会思考”
“电动车电梯”检测算法
如何促进数据在公共服务、社会治理、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?坚实的AI算法底座让城市“会思考”。目前,“城市之眼”平台已上线百余个智能算法,涵盖文化旅游、公共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,构建了从场景需求洞察到算法训练、部署、应用的智能化闭环。经过半年试运行,平台已累计发出5万多次精准告警,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
场景应用协同处理:从防汛到执法,数据“活”起来
“共享单车违停”检测算法
针对共享单车违停、占道经营等高频问题,系统通过视频算法自动识别并生成工单,融合后的平台创新能力使历史案例库中匹配最优处置方案。在南京雨花台区与城运部门联合开展试点,基层工作人员机械性工作时长减少60%,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倍。这种高效协同的模式,正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:2024年在应对台风“贝碧嘉”时,平台融合气象、传感和视频数据,实时生成积水点热力图与疏散路径规划,74处预警直达责任部门,处置时间缩短40%。
“积水检测”检测算法
从“人盯屏幕”到“机器眼观八方”,南京“城市之眼”正以数据为笔、算法为墨,绘就智慧治理新图景。南京市积极践行“促进数据在公共服务、社会治理、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”的精神,推动物联网数据与城市治理场景深度融合,平台已成功赋能清明祭扫保障、防汛防台指挥、市容管理、城市生命线监测、长江禁捕执法等二十余个业务场景,不仅让数据“活”起来,更让治理“智”起来、服务“暖”起来,为全省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生动的“南京样本”。
【法规链接】